感恩米第四週,翻開茂密的三葉草,稻種已從發芽長到 1至2葉的秧苗了,三葉草的高度約15到25公分,目前秧苗約 2到 3公分高都是低於草在生長,當然也需要草的保護到約秧苗 5到 6公分時,才能短暫浸水抑制三葉草的生長,讓水稻的秧苗長出草的葉面。田裡各樣旱地昆蟲相當的多,有些稻種沒有被腐葉覆蓋的讓昆蟲吃掉,當然灑種時有多灑很多,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大自然能平衡一切,其實目前秧苗長出很多,接下來值得觀察看看秧苗的生長與三葉草之間的消長與替換,當然日照與氣溫也很重要。

三葉草底層有很多的腐葉,稻種順利長出葉子形成秧苗。

105.3.10 139.jpg

在三葉草茂密的莖葉下,生長出的秧苗

DSCN0334.JPG

整張感恩米田目前看起來還是像草田,在整個大範圍水稻田區相當醒目,一點都不像是稻田,也許慢慢地就會轉變了。三葉草是多年生只要不長期浸水可以生長的很茂密,也就是種一次草可以永續下去,由於三葉草不奈浸水剛好可以與水稻互補,用水來調解草與稻之間的消長,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觀察會發現,草、稻、蟲,是一種相生的互助模式。現今的水稻種植方式整地、打田、插秧,幾乎把田地一切生態粉碎,所形成的田間是草、稻、蟲相剋的模式,這也是我們可以看見一般農作努力的除草、殺蟲、捕秧的惡性廝殺,農夫在這裏面要克服一切自然界的動植物,這就是我常說的我們先破壞已是大自然生態完整的田地,然後用人為技術與發明種出農作物,來證明各種防治技術、各種肥料、各種改良的有效,然而站在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大自然面前,人們終究是疲於奔命。

感恩米三葉草田區

DSCN0337.JPG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條路我走過也還在走,我知道這各中的差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農友們心中的感受,我亦有之。

感恩米插秧區的水稻已長出新葉。但這樣整齊無草的田裡是要多少人為的努力與大自然生態的犧牲換來的。DSCN0340.JPG

感恩米田的景色

DSCN033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3055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