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 鹿野  感恩米田在鹿野村是1.5甲地,與瑞源村5分地,加起來是2甲地。100年的感恩米田鹿野村是採自家育苗〈第四代自家採種〉,人工插秧的耕作方式,也是感恩米主要的生產區。另外瑞源村的5分地感恩米田,是我的實驗區,這期將製作黏土丸子,來種水稻的自然農法實驗,以及採用淺耕一次的插秧方式實驗,這些都是希望能減少對土地的翻耕,讓土地得生態能更加豐富的做法,也是對現在環境保護與減少人為傷害土地的新嘗試,但願能對環境有所助益。

鹿野村的田裡自家育苗〈無農藥無肥料〉,100年一期感恩米秧苗 採人工插秧


瑞源村的感恩米實驗田,採淺耕一次方式。一般的水稻田是分兩次〈一期間隔約2星期翻土〉、深耕土地,再加一次的抹平共3次翻田土才插秧,由於貫行農法與有機農法是採人為施肥,因此為了使肥料平均讓土地分佈,與水稻田水管理方便,都要抹很平,很漂亮,由於對土地生態肥依賴少〈百分70依賴人為肥料〉因此對土地裡的生物就沒辦法顧慮太多,且為了有泥漿必須一直翻田土地,而泥漿隨著水就會流失,這些都是現在的種植方式。

這次感恩米田只把上期收割水稻根翻出而以〈這就是淺耕〉,由於只是淺耕,田裡的草與稻梗都浮在水面,完全沒翻入土裡,且因淺耕而沒有泥漿,也沒有辦法抹平,這就是這期的實驗感恩田。

為何要如此,只因感恩米是完全不施任何肥料的心農法,感恩米需要田裡的自然生態肥,所以在田的翻耕上就必須減少,或是不翻耕土地,但這如何種水稻呢,因此這些試驗是必須嚐試的方法,結果如何4個月便知。

這樣的田能插秧嗎?可以的。現代的機器插秧還是可以插秧,但由於地不平約有百分之10秧苗是斜的或倒著的,但我覺得還可以,只要自己不受其他農友異樣眼光就好,因為剛開始別人會認為感恩米田是最醜、最不認真種田的水稻田,但我卻感覺我的田是幸福的水田,也許一般農友不了解我對土地裡的一切動植物的愛,不少感恩米水稻。

田裡的三大主角草、福壽螺、水稻會不會因為這樣方式而有微妙的變化呢,我會祥實紀錄在布落格裡,與大家分享。


一般田是乾乾淨靜,感恩米實驗田裡高低不平,一般整地的田是看不見草,感恩米田都是草

瑞源村的感恩米直播黏土丸子試驗,歷經兩次失敗,這是第三次製作黏土丸子,方法不變。

每顆土丸子都有一顆感恩米種子



這次黏土丸子的感恩米田是以覆蓋稻草為最大的不同,由於台灣的水稻過冬〈也就是會再生〉,因此為了讓土丸子能生長,田地裡淺耕一次〈去除上期稻根〉。挖掘排水溝,以利水稻發芽前初期排水。



直播灑下黏土丸子,覆蓋稻草這樣就完成了,這樣的水稻田在現在的水田區看起來非常醒目,整個瑞源村只有我感恩米田是黃澄澄的水稻田,很多農友問我這是種甚麼,我說是水稻,農友看著我驚訝的大笑,我也一樣大笑,這就是我種田的喜樂,因為我總是與人不同,別人的水稻下一步會如何,都被頭腦控制與知道,我的感恩米田下一步會如何?頭腦都不知道,一切如新,處處驚喜。

這是日本一根稻草革命的作者,福岡正信的水稻自然農法在感恩米田的實相,稻草下有感恩米種子


做這些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在不施農藥、不施肥料、不破壞生態下讓水稻能自自然然的生長,也就是慢慢的減少人為的干預來種植農作物,人應該回歸大自然,傾聽大自然,慢慢恢復田地的生態循環,與田裡的一切共生、共享、共榮。


鹿野村的自家育苗秧苗 ,
苗田裡不知是何種東物的創作,把秧苗切成整齊的兩半,不可思議。

鹿野村的感恩米田預計2月25日人工插秧,目前的感恩米秧苗已4葉,再一星期插秧,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3055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