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體是活在每一當下的,因此想活在當下只需覺察自己的身體的一切覺受,隨時與身體在一起就是在當下了。呼吸或各部位的器官的覺察,要能慢慢的擴大到全身才行,否則若只一直覺察身體的一部分,久了會緊繃,或厭煩,隨時轉移覺察的部位,手或腳或呼吸,或頭都可,凡你覺察到的,你就在放鬆他,愛他、關心他 ,慢慢的你就會輕安、會柔軟。

把整個身體視為一個能量源,身體各部位的覺察,要慢慢統合到全身的覺察。全身的生命脈動,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這脈動,如潮水般的生命跡象,若覺察不到,那表示你的覺察還太粗、心還太亂,覺察的細膩度還不夠,每天時常回來感覺身體,日積月纍、你就能覺察到這全身的脈動。

覺察不是一種學習,而是每一個人本來就具足的,覺察只是讓你恢復你的本來面目而已,覺察最大的阻礙是你的思想,但若夠覺知,思想也可以變成讓你活在當下的助緣。接下來就與朋友分享,如呵把拉離你離開當下的一切,變成幫你活在當下的禮物。

往往我們覺察身體時,很容易被外在的一切事物影響,而忘了覺察。一個赤耳的聲音,小孩的哭鬧,別人的批評,看見討厭的東西,看電視、作家事,與人談話,聞到臭味,或聞到美味,想到可怕的事等,任何眼、耳、鼻、舌、身、意一與外境接觸都會讓我們離開當下。

我們與外接觸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法。我前次說〈帶著全身的覺知〉來看,來聽、來聞、來嚐、來觸、來想
就是止中有觀,觀中有止的意義。

如何作呢?當你耳聽到聲音時,要覺知到聲音是藉由你耳去聽,因此再聽聲音時也要覺察到耳,由耳在擴大覺察到全身,因此你在聽聲音時也同時覺知到全身,這時你是內外皆有覺,主客雙明,若常常能如此那當下的智慧會全擁而出,你會內心和平,平靜喜悅,這就是佛教說的『觀音法門』。

這就是藉由聲音而讓你活在當下的助緣,當有時心思太亂時,藉由聽當下的聲音而回來覺知全身,讓自己心平靜下來。這就是『觀中有止』這『觀』字可以是一切外境,『止』是內在覺知,我常常提醒自己,在與任何外境接觸時要『觀中有止』這是最好的咒。

當然眼、鼻、舌、身、意都可以如此運用。在舉一例如『意』字,這意就是意念,就是思想,當你覺察到你在思想時,要覺知到思想是藉由你頭腦去想,因此再覺察到思想時也要覺察到頭腦,由頭腦再擴大覺察到全身,因此你在思想時也同時覺知到全身,這就是『當下想』。當下想也是一句很有力的活在當下的提醒。


大家不要小看這『當下想』,這當下想若沒有思想就沒有,若當下有思想那可就是來至內在智慧,一些有智慧者,常常讓自己靜靜的與當下一切同在〈覺察周圍一切〉,觀察有無思想來去,這些思想就是內在創造智慧。


當然一般我們是先覺察自己,然後再與外境接觸。這就是『止中有觀』。覺察全身穩定時,也就是說定力穩時〈隨時都有覺察到全身時〉,再去聽或看,這時由於你覺察穩定,若這時外境沒有能引起你貪、噌、痴的事,那當下的一切都會讓你產生喜悅,〈當然你要心量打開,包容一切當下〉,那喜悅會如,你是一湖平靜的湖水〈而你這時真的是心靜如湖水〉,被當下的一個聲音或一個細微的移動而在心湖鉤起波浪般的喜悅,喜悅全湧,會喜悅的流下眼淚,我以上形容的是真的,因為我體驗過。

那喜悅慢慢會變成一種愛,這愛是一種滿了而溢出來的感受,就因為這生命的愛是溢出來的,自己自然的會想與人分享,總希望每個人都能體驗,因為這是你我的本來面目,我們只是遺忘了,不是我們沒有,而是迷失了。找回原來的自己,在生命的每一刻,活出喜悅的人生。

如果你很久沒有喜極而泣了,很久沒有感動了,請想想有多久沒有靜靜的一個人去海邊看夕陽餘暉,有多久沒去看那清晨的日出,有多久沒接近大自然了。活在當下讓生命帶你進入不同的人生體驗。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305582 的頭像
    g305582

    台東 鹿野 感恩米

    g3055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